百度 【观点1】政府做地:卖理念、卖规划、卖设计、卖品牌【观点2】企业做房:拼楼宇、拼品质、拼服务【观点3】如何实现“政府做地企业做房”【观点1】道路交通隔离设施的主要类型【观点2】绿化带式的交通隔离设施何优点【观点3】如何选择关键还是一个观念问题【观点1】城市之美在于“自然美,人文美,人民美”【观点2】城市建设需要全面长期规划【观点3】增进国粹特殊培养,加强人民之雅闲【观点1】政府在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扮演的角色【观点2】政府在资源回收方面扮演的角色【观点3】社会组织与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中的关系【观点1】最美的是孩子健康、健全地发展【观点2】择校问题的出路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【观点3】如何实现教育高水平、优质地均衡化【观点1】“住宅街区化”不等于“拆墙运动”【观点2】“住宅街区化”如何保障居民权益【观点3】“住宅街区化”导向的核心在于“疏导”与“开放”【观点1】发现城市之美体现在其文化与传播【观点2】实体书店如何成为城市文化客厅【观点3】实体书店如何成为城市文化象征【观点1】抓住城市的特色基因,才能使城市变得鲜活【观点2】媒体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【观点3】以媒体的力量调动市民对发现城市之美的热情【观点1】“千城一面”的原因在于历史文化传统【观点2】重新认识古城与古建筑是文物保护的关键【观点3】发现城市之美需要对城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,投入更深刻的感情【观点1】给居民更多的住房消费选择权【观点2】从“居者有其屋”到“住有所居”【观点3】商品房与保障房的适当比例【观点4】最大的问题是退出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4日讯(记者朱国旺 杨奇奇) “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,不能让它成为最危险的地方。”5月21日,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接受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专访时,谈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给医院管理带来的启示时表示,医院要建立更为有效的传染病防控体系,降低在医院发生传染病感染的风险。”

全国政协委员陈仲强接受中国经济网专访 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朱国旺/摄
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 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
此次新冠肺炎疫情,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派遣了20人组成的医疗团队驰援湖北,接管鄂州市中心医院重症病区,收治了23名危重患者;此外,截至5月7日,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热门诊共接诊发热病人2600余人,收治和排查疑似患者56人,并转诊1例疑似病例至定点医院,在防控疫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。
陈仲强指出,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物、疫苗仍处于研发之中,要建立一套符合当下、面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有效防控机制。在外防输入,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机制之下,需要有更具体的针对新冠感染者个例的防控方案。
“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力强,而目前大型三级医院基本上都是超负荷运转,在人员密集度高、流动性大、来源追踪复杂的环境下,非常不利于疫情防控。”陈仲强表示,调整医院现有诊疗模式,建立专门针对医院的、安全有效、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措施,避免来往人员交叉感染。
发挥互联网优势
医院如何建立安全有效、常态化的防护措施?陈仲强建议抓住三个重点:一是降低患者密集度,二是严格落实内部防控措施,三是对高危险区域,如急诊室,要进一步做好规划。
陈仲强进一步解释,要疏解大型三级医院密集的患者就医压力,缓解拥挤的医院环境,避免患者在医院挂号、诊治过程中感染,可以采用线上咨询的方式,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、轻症患者。这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就诊人数,减少陪同看诊、往来探病的人员数量,从而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几率,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医疗与互联网的结合,促进互联网医院的发展。
据了解,在此次疫情防控中,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发挥了重大作用。2月6日,北大国际医院开通线上免费咨询服务,共有26个科室的150名医生参与健康咨询、10名药师提供线上用药指导,累计提供各类咨询3556人次,成为北京第一批提供抗疫免费咨询的医院。
“除了预约诊疗外,预检分诊制度也是一种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非常有效的防控措施。”陈仲强表示。
自1月26日起至今,为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传播,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,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等有关规定,在门诊各入口、诊区、诊室对来诊的患者进行新冠肺炎病毒的甄别、检查与分流制度,从而保障医院内部病人、陪同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安全。
推动急诊室规范管理
医院急诊室因空间有限,难以有效隔离患者,容易发生交叉感染,是疫情防控的高风险区域。陈仲强表示,对医院内的局部进行合理调整,比如对急诊室的建设和规范管理,将急诊室和其他科室分隔开来,让患者在一个诊区就可以基本上完成所有检查。同时,要减少患者在急诊室的滞留时间,迅速将患者分流到各个科室中,从而降低交叉感染几率。
陈仲强说,采用远程诊疗、推动互联网医院发展、改建医院急诊室,随之而来的是会带来一系列的人力物力成本增加,并且要考虑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,需要医保政策给予支持。他强调:“医院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治病救人,理应是最安全的地方,我们不能让它成为最危险的地方。这需要全社会的力量,如政府的支持、政策的保障等。只有这样,才能使就诊的患者安全、放心,也才能更加有效地防控疫情。”